内容简介: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概述生成语法理论与名词性短语研究的理论基础,涵盖语类划分、DP假说等重要概念。第二章以名词性短语研究为例阐述生成语法的一般研究方法。第三章聚焦名词性短语的内部结构,主要介绍与名词短语联系紧密的结构以及各个功能投射之间的相对层级关系。第四章探讨名词性短语与句子之间的平行性,并对平行性存在的原因加以分析和解释。第五章讨论国内外对名物化结构的研究。第六章主要介绍在句法制图理论下进行名词性短语研究的趋势,特别是在此框架下的研究成果以及待发掘的话题。作者简介:龚锐,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博士。主要研究生成语法、句法制图理论、句法-形态接口等课题,目前担任句法制图国际研究协会的执行委员会会长。主持科研和教学项目两项,参与科研项目十余项。近年集中研究构词法、名词性短语以及名词性短语与句子平行性问题,多次带论文参加形式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句法制图国际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发表和参会论文有《四川方言中重叠构词现象探析》《现代汉语轻动词"打"的句法层级分布》《汉语关系从句的制图研究》《从汉语关系从句来看DP内部焦点问题》以及"DP-internal movement in Mandarin Chinese- Is there a FocP within DP"等。
内容简介:《法官阐释者身份的社会符号学建构》基于身份与阐释理论,以功能语言学为分析工具,以语类目的和纲要结构为依托,采用基于语料库的话语分析方法,阐述法官如何调用符号建构概念意义(粒子型)、人际意义(韵律型)、语篇意义(周期型)三个维度的阐释者身份。研究表明法官阐释者身份具有符号性、多元性、分形性特征,为元功能共现三位一体身份。研究拓展了符号建构身份理论,为释明权研究提供借鉴。本书适合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法律语言学等方向学者和学生阅读。作者简介:郭飞,博士,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法律语言学。出版翻译著作3部,参编书籍和词典4部,在Language in Society、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
内容简介:全书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中华典籍外译和相关研究提供概览,便于读者了解中华典籍外译简史、翻译模式、研究现状概貌以及已有研究的理论视角。第二章到第七章分别考察哲学典籍、历史典籍、诗词歌赋典籍、小说典籍、戏剧典籍和中医药典籍的外译研究。第八章选取了作者的两个中华典籍外译研究案例,分别研究儒家典籍的英语转译与典籍中链式转喻的英译,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第九章总结中华典籍外译研究取得的成就与主要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提出建议。作者简介:范祥涛,教授,博士,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江苏省翻译协会理事、南京翻译家协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来华留学生教育模范个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名师、"良师益友:我最喜爱的导师"称号。江苏省教育厅来华留学生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主持人,江苏省"硕士生英语"优秀课程主持人,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第九届优秀教材、学术著作一等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十二五"优秀教材一等奖。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完成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项。在《中国翻译》、《外国语》、《中国科技翻译》、《外语教学》、《外语研究》、Journal of Specialised Translation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2部,译著5部,编著译编教材6部。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研究。
内容简介:全书共五章。章通过梳理量表的起源和发展,分析量表的典型构件,述评量表助学的理论来源,提出进一步拓展量表应用场景。第二章和第三章介绍了基于量表的口译自评与互评两种模式。第四章介绍了中外教师合作评估这一特有的口译评估模式。第五章总结了量表评估各模式要素,据此构建出完整的中国口译学习者量表评估体系。作者简介:苏伟,厦门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厦大口译学研究所副所长。近三年研究成果发表于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Perspectives、Interpreting、Language and Education、LanguageAwareness等国际语言类核心期刊,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和中央高校专项基金等课题。研究方向为口译教学与研究。
内容简介:全书共六章。第一章系统梳理了国家语言能力的概念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第二章对21世纪以前的德国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历程进行了回顾;第三至五章考察了当代德国国家语言能力的三类分项能力——国家语言治理能力、国家语言核心能力、国家语言战略能力的建设情况,并归纳其发展特点;第六章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中德两国的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并尝试借鉴德国经验,对我国国家语言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出了相关建议。它有助于读者增进对国家语言能力文字工作的了解,为学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大量文献资料和数据,适合语言政策研究者、语言文字工作者及高校语言专业硕博士研究生参考作者简介:詹霞,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2—2003年在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语言研究所汉语中心任教,2008—2009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作为副主编或参编德语专业教材教参11部。参编2部"多语种汉语学习系列词典"(德语版)。发表学术论文"后结构主义视域下的德国国家形象构建""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德语教材改编:促成活动过程化设计""德国智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等。主持2018年孔子学院总部委托项目和2009—2012年北京市共建项目德语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省部级)子课题各1项,主持和参与北京外国语大学校级科研、教改项目6项并参与其他省部级项目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语语言学、外语教学、语言政策、话语分析、跨文化研究等。葛囡囡,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博士,讲师。已出版专著《专利文献德汉翻译探究》和译著《职业教学与培训教学法纲要》(第二作者)。近年来在Jahrbuch für Internationale Germanistik、Literaturstraße、《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等期刊发表多篇文章。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一项、校级项目两项(已结项),中国外语教材研究院项目一项、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教程研究院教程项目一项,此外还作为主要参加者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以及省部级项目多项。研究领域为语料库语言学、篇章语言学、外语教学及教材分析、语言政策等。
内容简介:在网络和大数据时代,大规模语料库的出现和对各种语言数据分析的需求使语料库和统计学方法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的趋势愈加明显。本书旨在探讨语料库、文体统计学和数据分析方法在翻译学、文学、语言学等人文社科领域的应用及前景。全书共七章。第一章概述了语料库文体统计学的产生、发展和应用领域;第二章梳理了语料库文体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体系;第三至七章分别详细阐述了在作者辨别、文学文体学、翻译学、刑侦语言学和数据挖掘等领域,如何使用语料库文体统计学进行研究,并结合经典或前沿的案例,对研究设计与选题进行了解读与分析。本书理论、方法与应用兼顾,具有学术性、前沿性和引领性,可作为语料库文体统计学的参考书,也适合翻译学、文学、语言学等领域使用量化方法进行研究的硕博研究生、教师及研究者借鉴。作者简介:胡显耀,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曾任英国索尔福德大学访问学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语言学和英语系研究员。研究领域:语料库翻译学、文体统计学、翻译认知机制、翻译教学、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已出版《现代汉语语料库翻译研究》(2008)、Corpus-based Studies of Translational Chines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2015)和《基于语料库的汉英翻译语体研究》(2021)等学术专著。从事法律、财经、儿童文学和科普著作的翻译,已出版译著三部,发表译文数十万字。
Als Spieler und Coach aktiv bei Vereinen wie VfB Stuttgart, Bayer Leverkusen, Hannover 96, TB Berlin und der TSG Neustrelitz, mit denen er sensationell Meister wurde.